设定:1967年6月,十五岁的我,上海的一个男中学生,和林晓,一个十二岁的楼上邻居家女孩。我们二人昨天买来了一大批古董瓷器和古董铜器。我和林晓每天到我妈妈工作的出版社的图书资料室去看书,终于掌握了古董知识,弄清了买来的古董的历史和价值。
1967年6月,十五岁的我,上海的一个男中学生,和林晓,一个十二岁的楼上邻居家女孩。我们二人昨天买来了一大批古董瓷器和古董铜器。我和林晓每天到我妈妈工作的出版社的图书资料室去看书,终于掌握了古董知识,弄清了买来的古董的历史和价值。
Lin Xiao
young antiquarian, friends with the narrator, petite with curious eyes, intelligent and adventurous
Mother of the Narrator
librarian at the publishing house archives, mother of the narrator and mentor to both protagonists, elegant with wise eyes, knowledgeable and supportive
Narrator
young antiquarian and Lin Xiao's friend, friends with Lin Xiao, tall with a thoughtful gaze, diligent and analytical
昨天,林晓和我成为了一大批古董瓷器和铜器的主人。
今天,我们决定去我母亲工作的出版社,研究一下资料室里的书籍。为了保守秘密,我对妈妈说:“我想这几天到你的资料室去看书好吗?”妈妈有点意外,但是很高兴:“多看点书是好事,不要看眼下停课,将来有知识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说:“吃好午饭,我和林晓一起去看书。”
我们想要深入了解我们所收集的古董。
当我们中午以后,走出家门,朝出版社走去时,林晓转过身来问我:“你觉得你妈妈会介意我们去资料室吗?”
“我敢肯定她不会,我念小学时,寒暑假时她常常带我去,在那里看书,做功课。”我回答道。
她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她希望人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书籍。
林晓点了点头。
她说得对。
我妈妈看到我们利用这些书籍一定会很高兴。
林晓背了她哥哥的一个旧的帆布大书包,里面装了两件古董。
她拿出其中一件,举到阳光下,手中翻转着仔细端详。
“你看这个底下的文字,你认为这代表什么?”她说着,举起反转来。
“我不知道,”我说。
妈妈工作的出版社在安静的绍兴路上,一栋红砖墙的老洋房里头。门前是一个小庭院,还有几棵梧桐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推开做工考究的镶拼着工艺玻璃的双开大木门,法租界旧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门厅是老式的拼花大理石地面,颜色稍有点儿褪去,但花纹还是清晰得很,彷佛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一进门是个宽敞的大厅,天花板老高老高的,上面吊着个老式的水晶吊灯,虽然光线不怎么亮堂,但那光透过水晶片,洒下来还挺有情调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
大厅旁边是宽大的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楼梯扶手上雕刻着精细的花纹,漆面有些斑驳。沿着楼梯上去,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都是房间,门都是深褐色的,黄铜的长柄门把手。
资料室和阅览室在走廊尽头。宽敞的阅览室里头静悄悄的,这时没有人在看书。几只西式玻璃门书橱里面摆满书籍。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古旧长方形木桌,桌面上有几只黄铜台灯,桌边是几把布面弹簧木椅。长而窄的窗户让阳光偷偷溜进来,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斑随着微风和树影轻轻摇曳,像是在跳一支优雅的舞蹈。窗外老槐树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摆动,沙沙作响,为宁静的午后增添了一抹生动的绿意。天花板上是一个乳白色玻璃灯罩的大吊灯。两个老式吊扇缓缓旋转,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彷佛夏日的催眠曲。木质地板略有弹性,每走一步都会发出轻微的嘎吱声,那是岁月的回响。
林晓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但她努力保持着冷静。
我母亲正坐在资料室的写字台前。她说:"林晓你好!“
我能看得出,妈妈很兴奋,只是努力掩饰着。
林晓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说:”伯母,我们来看书,给您添麻烦了。“
妈妈说:”你们在阅览室里随意看,也可以在索引卡片里找书,书名写下来交给我,我到书库房里给你们取书。但是有许多书属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或是宣扬西方生活方式,已经禁止阅览了。专业参考书只要内容不反动,眼下还是可以阅览的。“
“好的,我们只是来随便看看书,”我说,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随意。
我们坐下后,妈妈略带好奇地看我一眼,交代我们:“你们安心看书,走廊里和外面贴的大字报不要去看。”她就回到资料室去工作了。
妈妈眼中闪烁着一丝光芒,似乎在暗示她知道我们还有更多未曾透露的秘密,但她并没有追问。
以后的两个月里,我们基本上天天去看书。我们把古董瓷器或铜器放在林晓的大书包里,并不拿出来,随后在无人看见时悄悄地与参考书上的古董照片对照,比较形状和器物上的文字。
我们用来对照的参考书有《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艺术史》《明清瓷器鉴定》《中国古代铜器》《铜器鉴赏与收藏》《古文字集》等。《古文字集》收录了中国古代各种铭文和符号,对于解读古董上的文字很有参考价值。
书中有许多各种瓷器和铜器的图片,配有它们的历史和价值的详细描述。
资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们翻书的声音。我们坐在宽大的木桌前,一起研究器物上那些复杂的纹饰和难懂的文字。
我们缓缓翻阅着书页,仔细研究每一幅图案。
“你看,这本书上说,这个瓷瓶上的这种花纹可能是清朝的。”我指着《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图片对林晓说。林晓凑过来,眉头紧锁:“那这个铜镜上的符号呢?我怎么觉得在哪儿见过?”“让我想想……”我翻着《中国古代铜器》这本书,突然眼前一亮,“啊,我想起来了,这符号在那边的《古文字集》里出现过。”
有一枚刻有奇怪符号的铜镜。那符号让我们困惑了好几天,直到我们在资料室的一角找到了一本关于古代铭文的书。
林晓兴奋地拍着手:“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线索了!铜镜上的铭文在这本书上有。”我笑着回应:“是啊,这可是个大发现,原来这一面是金代的鱼纹铜镜。你看这一页,这一段文字抄在笔记本上好吗?”林晓用秀丽的字迹抄录在笔记本上:《中国古代铜器》的第88页:金代(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统治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金代的铜镜作为那个时代的遗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金代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金代铜镜以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而著称。鱼纹寓意着“年年有余”和吉祥。金代铜镜上的鱼纹图案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文化信仰。金代铜镜的制作工艺精湛,包括铸造、雕刻、镶嵌等多种技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鱼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繁殖、丰收、富贵等。金代鱼纹铜镜上的鱼纹图案,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体现。金代铜镜的存世量较少,尤其是保存完好、纹饰精美的鱼纹铜镜更为罕见,在收藏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金代鱼纹铜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读懂《明清瓷器鉴定》中的瓷器上的纹饰和文字,如何从《铜器鉴赏与收藏》的锈迹中解读历史的密码,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那些古董的美,倾听那些古董沉默的声音,与古代工匠产生心灵的感应。
在这个政治运动高潮中的世外桃源里,我和林晓度过了许多个下午,我们翻阅着那些古老的书籍,寻找着关于古董瓷器和铜器的秘密。
那资料室,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存放知识的仓库,更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宝库,每个角落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和智慧。在这里,我们与历史对话,憧憬未来,让青春的梦在书页间轻轻飞扬。
有一次,我发现林晓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她看了我一眼,然后又低头看向书本,我能感觉到她发现了什么。
我俯身靠近,心跳开始加速。
书中的一幅画描绘了一个几乎与她的大书包里那件瓷器一模一样的花瓶。
我再次凝视着那个花瓶,仔细研究它的每一个细节。
它出自明朝,书中说它价值不菲。它是宣德五彩花卉纹玉壶春瓶。“林晓,你看,《明清瓷器鉴定》这一页。”“太好了,毛头阿哥,我把它抄下来。”《明清瓷器鉴定》第130页:宣德五彩花卉纹玉壶春瓶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宣德年间是中国瓷器制造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宣德五彩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艳丽的色彩而著称。玉壶春瓶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复杂,涉及到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等多种工艺的结合。这种技术的运用对后世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重要实物。由于历史原因,宣德五彩瓷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少,尤其是保存完好、纹饰精美的玉壶春瓶更为罕见。这种稀有性使得宣德五彩花卉纹玉壶春瓶在收藏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林晓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能感受到她和我心中涌动着同样的想法。
这个花瓶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切。
我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心中都明白,我们在想的都是这个花瓶能卖多少钱。
林晓缓缓伸出手,轻轻捡起那个花瓶,细细打量着,手中转动着,仿佛在探索它的每一个细节。
“你觉得这真的是它吗?”
“看起来确实是它。”
还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一张铜器照片,与林晓大书包里的铜器的形状一样,介绍的文字说:”宣德炉作为明代皇室御用物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工艺水平:宣德炉的铸造工艺精湛,表面处理光滑,细节刻画精细。宣德炉使用的铜合金含有一定比例的金、银等贵重金属,使得其色泽温润,质地细腻。保存完好、无损伤的宣德炉价值更高。正宗的宣德炉底部会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
我马上把书展示给林晓看,在她耳畔低语:”又发现一件宝贝!“她说:”让我们庆祝一下。“
当太阳沉入地平线下,我们坐在书房里,四周环绕着我们购买的古董。
房间光线昏暗,但我们的心灵却充满了光明。
今天我们刚从我母亲的出版社回来,这些天每一天下午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
金代鱼纹铜镜、明代宣德五彩花卉图案玉壶春瓶和明代宣德炉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没有言语,却似乎在彼此之间传递着一种无声的默契。
我们都知道,自从林晓和我发现那些古董以来,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和艰辛、但是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一条道路。
我们年轻,不甘心埋没在社会底层,我们愿意去冒险,努力去挖掘出无数秘密和财富。
我们的旅程肯定不会轻松;一路上将充满了艰险与未知。
然而,我们并不害怕;相反,我们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兴奋。
房间静谧无声,却似乎在无形中传播着未曾言说的话语与共同的梦想。
在这场追寻中,我们并不孤单;还有其他人,他们与我们一样,热爱古董,渴望揭开它们的秘密。
于是,当我们坐在我的房间里,四周环绕着那些将永远改变我们生活的文物时,心中涌起一阵希望的感觉。
林晓打破了沉默,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觉得还有其他人知道这些宝藏吗?”
我犹豫了一下,才回答:“这有可能,但我们得小心点。”
就在这时,微弱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随着靠近我们房门,声响渐渐变得清晰。
我的心开始狂跳不已。
我们紧张地对视了一眼。
脚步声在我们门前停下,随即传来轻柔的敲门声。
“是妈妈,”我低声说道。
林晓立刻把花瓶塞进她的背包,迅速拉上拉链。
我打开门,母亲站在我面前,脸上依旧是那份平静的神情,但她的眼中却闪烁着一丝好奇的光芒。
“你好,”她说道,“今天过得怎么样?找到什么有趣的书了吗?”
我随意地回答说,学到了不少历史和文物知识,并努力表现得若无其事。
母亲瞥过我,目光扫过房间,落在桌上林晓的大书包上。
她似乎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满意,轻声说道:“那好吧。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我会在我的房间里。”
我们继续低声交谈,声音几乎低于耳语。
我用手指指着林晓的大书包里的铜器,轻轻描摹着它那复杂的花纹。
林晓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随着我们讨论它可能的来源和它所能讲述的故事。
我们的兴奋被谨慎所抑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发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灾难。
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以免引起怀疑。
林晓建议我们记录下我们的发现,但不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我们把记录藏在某个地方吧,”她说道,“就像放在一本挖空的书里。”
“真是个绝妙的主意,”我回答道,脑海中闪现出无数可能性。
林晓咧嘴一笑:“我们可以用那本没人碰过的旧英文词典。”
我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决心,“没错,我们还要用密码写,免得被人发现。”
我小心翼翼地用爸爸的剃须刀片挖空了那本词典,手指上沾满了纸末。
日记恰好紧密地嵌入了那个空腔中。
我打开它,开始写下今天的种种收获,手指飞快地在纸上舞动,记录着这一切的发生。
林晓目不转睛地盯着,眼中闪烁着兴奋与一丝恐惧的光芒。
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笔在纸上划动的声音回荡。
突然,我们听到了楼下街道上传来的声音,随着他们靠近我们的楼栋,声音愈发响亮。
我们愣住了,心脏齐齐地狂跳。
随着他们远离我们的楼栋,声音渐渐变得微弱,但我们依然紧绷着神经。
我们知道,危险潜伏在每一个角落,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我合上书本,把它放回字典中,然后将它放回书架上,和其他书籍并排而立。
林晓点头表示同意,我轻声说道:“让我们把这个秘密藏起来。”
她轻轻一笑,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
我们收拾好东西,悄悄离开了房间,小心翼翼地不让任何人起疑。
当我们走下楼梯时,林晓回头瞥了我一眼,眼中闪烁着顽皮的光芒。
“你觉得有其他人发现我们买下的的古董吗?”她低声问,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我摇了摇头,但心中却因不安而扭动。
我们知道那些古董是真正的。
我们在书中读到过它们,也研究过它们诞生背后的历史。
然而,阅读它们与亲眼目睹、用手指触摸它们之间,终究还是有着无法言喻的差别。
我们知道,这次发现将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明白,这个秘密不能向世界揭示。
所以,我们把这个秘密藏了起来,向所有人隐瞒。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晓和我依然在秘密研究那些古董。
我们见面时会互相投去充满兴奋的秘密目光。
我们会低声交流彼此最新的发现,小心翼翼地避免被人听见。
我母亲有时会带着会心的微笑注视着我们。
林晓和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仿佛我们是两位在险恶旅程中并肩前行的旅者。
她的心跳加速,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发现的那些古董,以及它们所隐藏的秘密。
我们有时并肩而坐阅读,手指偶尔轻轻碰触,随着我们沉浸在书页的世界中。
我们的友谊正在演变成更深刻的东西。
然而,这种情感却无声无息,犹如平静湖面下流淌的暗流。
我们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但我们心知肚明,它的存在。
随着我们不断探索古董的奥秘,我们之间的信任也愈发加深。
有一天,林晓和我决定再次去淮海路国营调剂商店寻找其他古董,看看还有哪些价格低廉的”抄家物资“可以买下来,将来转售获利。
当我们走着的时候,林晓突然转过身来问我:“你相信今天会找到更多的宝藏吗?”
“我不知道,”我回答道,“但我们肯定可以试试看。”
她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已经不仅仅是朋友;我们成了冒险的搭档。
我们彼此分享了希望与梦想,并承诺要守护对方的秘密。
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岁月中,林晓和我在友谊中找到了慰藉。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是两位共同探索未知的旅者。
我们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将携手共度一切。
我们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心中满怀希望。
阳光高悬于天空,洒下温暖的光辉,照耀着我们。
我们没有言语,却似乎在彼此之间传递着一种无声的默契。
我们知道,这段旅程将会漫长而艰辛,但我们也清楚,我们将携手共度。
我们是两位踏上未知旅途的旅者,心中却满怀希望。
古董将我们紧紧相连,仿佛两根丝线交织成了一根绳索。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晓和我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
我们会一起去复兴公园,互相交流关于我们最新发现的想法和理论。
我母亲注意到我们之间的关系日渐亲密,她感到十分欣慰。
她知道我们每天都在资料室里埋头苦读,但她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发现了古董。
她偶尔会在我们翻阅书籍时给我们几句指导的话,但她并不打探我们的私事。
林晓十分钦佩我母亲的智慧,对她的支持心怀感激。
她知道我母亲是一位博学的女性,曾从大学毕业,身为一名珍视知识的图书管理员。
我母亲的话语宛如珍贵的珍珠洒落在地,林晓则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捡起,珍藏在心中。
我和林晓之间那种归属感,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她既富有冒险精神,又勇敢无畏。
她愿意冒险,毫不畏惧未知。
随着我们深入探索古董的奥秘,谈话的内容也渐渐从历史转向了个人。
我们会互相倾诉彼此的希望与恐惧,梦想与追求。
一天,林晓和我坐在复兴公园一个僻静的角落,目光在我们那本密码日记的页面上游走。
阳光温暖地洒在我们的背上,空气中弥漫着盛开花朵的甜美芬芳。
我们被高耸的树木环绕着,宛如守卫般矗立在我们头顶,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沙沙作响。
当我们翻动页面时,指尖轻轻相触,瞬间传来一阵电流般的悸动。
当我们翻阅那些条目时,兴奋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每一行都揭示着关于我们珍贵发现的更多秘密。
林晓的手微微颤抖着,紧握着那本日记,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我们必须小心,”她低声说道,声音中透着一丝焦虑。
我点头表示同意,感受到我们秘密的沉重。
我们发现了一样可能永远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而我们知道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它。
当我们坐在那里,沉浸在思绪中时,公园里突然传来一阵回响。
脚步声越来越响,正从主道的方向传来。
我们愣住了,心脏在胸口狂跳不已。
我们迅速把日记本藏在长椅之间,假装全神贯注地在交谈。
随着脚步声渐近,我们互相投去了一瞥紧张的目光。
我们知道必须小心翼翼;我们的秘密并不安全。
脚步声在我们面前停下,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人用好奇与怀疑交织的目光盯着我们。
他盯着我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向前走去。
林晓和我松了一口气,看着他消失在树丛中。
我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心脏在胸口狂跳不已。
我们知道必须更加小心;我们绝不能被发现。
我们的友谊每天都在不断加深,我们知道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它。
我们决定把日记藏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那里没有人会想到去找它。
那天晚上,林晓来到了我家。
我母亲抬头看了一眼林晓进来,脸上绽放出温柔的微笑。
“你好,”母亲说道,“这几天看书有收获吗?”
“我学到许多知识,”林晓回答道,“谢谢您。”
我和林晓一起到二楼我的房间。我低声说道:“我们来讨论一下把日记藏在哪里。”
林晓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林晓凑得更近,声音几乎听不见:“你家壁炉上的那个老钟怎么样?没人会去检查里面。”
我考虑了她的建议,慢慢地点了点头。“太完美了。我们可以把它藏在老挂钟后面,那里没人会注意到。”
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低声说道:“那我们今晚就行动,趁着我们的父母都不知道的时候。”
我们等到夜色愈发深沉,父母们都已回到各自的房间。
然后我们悄悄地溜下楼,走进了客厅。
落地钟静静地伫立在角落,表盘在昏暗的光线中闪烁着微微的光泽。
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它的门,探头往里看去。
空心的内部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完美地适合藏匿我们的日记。
我们深吸一口气,手指微微颤抖着伸进钟内,将日记小心翼翼地放在钟摆的机制后面。
随着我们忙碌的手势,滴答声愈发清晰,仿佛在为我们的心跳谱写着一曲节奏。
我们互相投去一瞥紧张的目光,缓缓收回了手。
日记安全地藏好了,但我们知道必须小心翼翼。
如果有人发现了它,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我们互相瞥了一眼,默默点头,心照不宣。
我们的友谊坚不可摧;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它。
随着我凝视着林晓,耳边的滴答声愈发清晰,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如星星般的光芒。
这是一项秘密的契约,它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将我们紧紧绑在一起。
我们轻声踮起脚尖,悄悄地回到楼上,躺在床上,心脏依旧在胸口狂跳不已。
当我躺在床上时,林晓从房间的另一边轻声问道:“你觉得有人怀疑我们发现了什么吗?”
我犹豫了一下,回答道:“我觉得不会,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绝不能放松警惕。”
林晓点了点头,声音坚定却柔和。“那么我们就把它藏起来,直到时机成熟。到时候,我们一起决定何时揭晓。”